帝國陷落/帝國毀滅
本片入圍2004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,敘述希特勒最後十天掌權和生存的故事。
希特勒似乎為自己贏得許多名聲,而且都是最邪惡的名聲。在1942年簡單的開場白後,希特勒雇用了位非常年輕的巴伐利亞女子Traudl Junge當他的私人秘書,他一生中最後的十天,和伊娃以及許多對他效忠的人住在柏林的碉堡裡,俄軍迅速的向柏林推進,希特勒和他的軍隊拼命的抵擋,雖然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支援。
激怒的希特勒派了一隻不存在的軍團去支援另一個軍團,碉堡裡的生活已經鬱悶難受,當柏林受到攻擊,先是空中轟炸,然後是地面的攻擊,隆隆的爆炸
震撼了碉堡,也影響了它的水源和電力,外面是震耳欲聾的一片混亂,而碉堡內出奇的安靜,使裡面的人認為他們可能要戰敗了....
本片製作費高達新台幣5.5億元,是德國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之一;由德國著名導演奧利弗﹒西斯貝格(Oliver Hirschbiegel)執導,希特勒則是由德國影帝布魯諾甘斯(Bruno Ganz)飾演。影片內容主要是根據歷史學家費司特(Joachim C. Fest)的專著「希特勒的末日」改編,另外還參考希特勒女秘書勞德爾﹒瓊格(Traudl Junge)的回憶錄「直到最後一刻」。
美國好萊塢電影往往把希特勒描繪成冷血野獸,而德國電影界通常只把希特勒當作背景人物,但「帝國毀滅」卻破天荒的拋棄遮遮掩掩的手法,特寫希特勒,將他塑造成有血有肉有感情的「人」:有時咆哮如雷,有時卻對女秘書輕聲細語;處決違令軍官不眨眼,卻在生命盡頭放棄獨身主義娶了情人愛娃;他是發動戰爭的統帥,也是患了柏金遜症的老人。
另一方面,觀眾在影片中看到德國軍人、平民以及童子兵傷亡的殘酷場面,給人一種德國人也是戰爭「受難者」的印象。有人批評這種畫面在於爭取同情,稀釋了納粹的罪行,甚至鼓勵新納粹主義的興起。然而,也有人肯定當中的意義:戰爭發動者,最後也將是受害者。作為第一部「正面」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,以及德國影史上第一部由演員扮演希特勒的影片(其扮演者正是柏林蒼穹下的悲憫天使布魯諾岡茨),帝國陷落引發的巨大爭議要遠遠超過華氏911掀起的政治攻殲浪潮——希特勒是魔?是神?還是人? 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,以平實、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在掩體中度過的生命最後12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